南北朝以后,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,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、信奉程度有差异,有的更重视佛教,有的更重视道教。在尊奉的同时,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。唐宋时期,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,形成了多种流派,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。明代道教走向衰落,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,皇室尊崇藏传佛教,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,道教更加衰落,活动主要在民间。鸦片战争以来,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,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。道教进一步衰败,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。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,宗教知识缺乏。道教组织松散,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。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,著书立说,课徒传戒,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。
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。九顶铁刹山早在殷商时期就成为仙人隐士向往之所在。据《重刊长眉李大仙碑文》记载:“……长眉大仙,古豫州人,即今河南偃师县也。诞生于商太丁二年(公元前1561年)戊辰四月十七日。幼年好道,二十五岁来游辽东,一见铁刹山,盘桓不去。”明代小说《封神演义》中有姜子牙向长眉李大仙借定风珠大破“十绝风吼阵”的故事。可见铁刹山作为道教名山在明代就享有很高的知名度;《增续九顶铁刹山志》中说“九顶铁刹山下院三清观,占大阳后山之麓,山中有天冠洞。清太祖高皇帝行军,曾到此山上、下两院,赐李一纲老道人下院庙地……”由此可以得到两条信息,一是努尔哈赤早在万历四十六年(1618年)就上过铁刹山;二是当时铁刹山上就有道士修真了。明崇祯三年(1630年)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,栖鹤于兹。坐洞焚修,道风所播、徒众皈依。先后遣弟子分赴千山、医巫闾山及吉林、黑龙江等地建庙布道,使道教龙门派迅速传遍东北三省。
著名的学者李养正给道教下了一个定义:“道教是以我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;以神仙存在、神仙可求论和诱使人们用方术修持以追求长生不死、登仙享乐和用祭祀醮仪以祈祷免灾为主体内容和特征;又文饰以道家、阴阳五行家、儒家谶纬学说中欧神秘主义成分为神学理论;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。”后来,有人认为这个定义不够完整哦,又补充了:“尊崇黄老的理论和述说。”
铁刹山正教宫原名叫三元宫,原址在铁刹山东面上茅庵,由于年久失修,倾圮了,炉至顺决定易地重建。1920年3月,他在下茅庵找了一个地方,又怕风水不好,心里不托底,特地请来风水先生相视一番,确认为吉地。于是,炉至顺开始备办建筑材料。因为炉至顺要把正教宫建成石庙,需要大量的方块石,所以,得开山打石。从民国九年(1920年)到民国二十年(1931年),用了10年时间,共打条石1063延长米,25204块。准备停当后,1930年12月,炉至顺向省政府主席臧式毅递交了增修正教宫的请示。请示中特意强调建庙的费用,并非由缘化所得。当时的民国政府禁止僧道化缘。省府接到请示后,发函让本溪县政府查明情况。1931年1月,县府训令第四公安局,进行可行性调查。文中说:“铁刹山道人炉至顺呈请在本溪三清观上、下两院间增修正教宫一座,是否可行,令你局即便详细查明。”
正教宫李祖殿。李祖殿旁的对联:仙风道骨,云光洞小乾坤大;眉寿椿龄,铁刹山高日月长。王海轩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辽宁省书协省直分会副主席,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。长眉李大仙。据《铁刹山志》记载,长眉李大仙,商太丁年间人。原名叫李辉,字长庚,道号度厄真人。《重刊长眉李大仙碑文》说:“……长眉大仙,古豫州人,即今河南偃师县也。诞生于商太丁二年(前1561年)戊辰四月十七日。幼年好道,二十五岁来游辽东,一见铁刹山,盘桓不去。南麓结庐,山中筑庙。……在此修道,不计年月,静坐面壁,不食不饥,相貌异常,眉长过颐,人因称为长眉大仙焉。厥后羽化登仙,世人钦其道,巷歌尸祝,为之立碑。”老百姓说,长眉大仙在铁刹山修成正果升天后,成为天上的太白金星。
郭祖殿旁边的楹联:大道躬行金殿丹墀凝紫气,弘恩广布白山黑水诵黄庭。高度概括了郭祖一生的丰功伟业。这是本溪市著名楹联作家田德英的名作。由殷诚安书丹。其师父为铁刹山道士李宗廉,因此,可以说他是正宗铁刹山龙门派的法嗣。殷诚安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,道士学者。他能诗,善画,曾为华山玉泉院绘制长廊浮雕、武当山紫霄宫绘画神像等。